联系人:行政部
座机:029-85233571
邮箱:whkjkf@163.com
地址:西安市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飞天路588号北航科技园2号楼E座
近期,如果您还觉得建筑业身处“寒冬”,那可能错过了一幅正在徐徐展开的新画卷。从国家六部门联手推动建材行业稳增长,到九部门重磅发布《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》;从中央预算内投资为节能降碳项目“真金白银”地提供20%支持,到各地如火如荼推进的城市更新与保障房建设……一系列高规格、高密度的政策信号清晰地表明:建筑业不是没有机会,而是正在进入一个全新的、要求更高的“黄金时代”。

那么,面对这前所 未有的机遇与挑战,我们该如何行动,才能不被时代抛下,反而乘风而起?
第一步:读懂政策“风向标”,从“会干”到“慧干”
过去的建筑行业,埋头苦干就能分得一杯羹。如今,必 须抬头看路,精 准把握政策的指挥棒。
1. 紧跟“绿色”与“节能”:《节能降碳中 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》的出台,意味着绿色建筑、节能改造、建材循环利用等项目不再是可选项,而是必选项,并且能直接获得资金扶持。企业应主动研究绿色建材认证标准,将节能降碳理念融入项目设计与施工全流程,这不仅是社会责任,更是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。
2.拥抱“新城建”与“智能化”:智慧道路、智能管网、智慧社区……《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》描绘了未来城市的蓝图。这要求建筑企业不再仅仅是“盖房子”,而是要成为“城市智慧生命体”的构建者。提前布局物联网、BIM技术、大数据平台等领域的团队,将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绝 对主动。
行动指南:设立专人或团队研究政策,积极参与政府举办的宣贯会,将政策要求转化为企业内部的技术标准和业务发展方向。

第二步:磨尖技术“金刚钻”,揽下智能“瓷器活”
“智能建造”已从口号变为生死线。行业正在经历一场“从农民工到产业工人,从施工现场到制造工厂”的深刻变革。
1. BIM技术是“必修课”:BIM(建筑信息模型)已不再是炫技的工具,而是项目管理和协同的基础。它能实现设计、施工、运维的全过程数字化管理,极 大提升效率、降低成本、减少返工。掌握并深度应用BIM,是企业迈向现代化的入场券。
2.装配式建筑是“快车道”:正如浙江在推广的“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”,装配式建筑代表了工业化的方向。它缩短工期、提升质量、减少污染。无论是发展自身的装配式构件生产能力,还是与专业的产业基地合作,都是抢占未来住宅和公共建筑市场的关键。
3.智能装备是“新利器”:建筑机器人、智能化造楼机、3D打印等智能装备的应用,将逐渐把工人从繁重、重复、危险的劳动中解放出来,解决劳动力短缺和成本上升的难题。
行动指南:加大在数字化和智能化方面的投入,可以与科技公司合作,分阶段、分步骤地引入智能建造技术和装备,培养一支既懂工程又懂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队伍。

第三步:找准市场“切口”,开辟增长“新航道”
当传统地产开发模式面临挑战时,新的市场机会正在爆发。
1. 深耕“城市更新”与“老旧改”:“十四五”期间改造24万个老旧小区的计划,是一个巨大且持续的市场。这要求企业具备“绣花功夫”,在不停产的条件下进行精细化改造,业务范围延伸到加固、节能、电梯加装、社区功能提升等细分领域。
2.发力“保障性住房”:国 家筹建千万套保障性住房的决心,为建筑企业提供了稳定的订单来源。参与这类项目,要求企业具备强大的成本控制能力、标准化设计能力和快速建造能力。
3.开拓“海外市场”:如中国电建等企业所示,海外业务正成为新的增长极。随着“一带一路”倡议的深入,中国建筑企业可以凭借在超大型项目中积累的经验和技术优势,勇敢地走出去。
行动指南:重新评估自身优势,找准一两个细分领域做深做透,打造自己的“王 牌业务”。例如,成为“既有建筑改造专家”、“智能市政工程专家”或“绿色建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”。

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,它从不会抛弃任何一个行业,只会淘汰那些固步自封、不愿改变的企业与个人。当前,政策的东风已经备好,技术的蓝图已经绘就,市场的赛道已经明晰。现在,唯 一的问题就是:我们是否已经准备好了那颗拥抱变化的心,和那一双敢于行动的双手?
把握机遇,正当其时!